当前位置:通知公告>正文

关于开展省级一流人工智能本科课程建设暨2025年省级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
发布者:黄宁宁    发布日期:2025-03-03    查看:170  次


主要工作要求如下:

各二级学院(部):

根据《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省级一流人工智能本科课程建设暨2025年省级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》(浙教办函〔202510号)要求学院组织开展省级一流人工智能本科课程建设暨2025年省级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申报遴选工作,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:

一、总体要求和目标

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抢抓人工智能引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、产业变革和教育教学创新的机遇和挑战,引导高校结合实际,以培养师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为核心,建设一批省级一流人工智能本科课程,形成全面覆盖、分层分类、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。2025年秋季学期,实现普通本科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全覆盖。到2027年,全省打造200门省级一流人工智能本科课程,其中50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、50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课程和100门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课程;全省打造15门省级一流人工智能本科国际化课程。

(一)人工智能通识课程。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,重点加强人工智能思维、基本方法、软件工具、产业应用和人工智能伦理教育,鼓励将人工智能软件和模型、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最新成果纳入教学内容。2025年,建设省级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50门,其中面向紧密型专业10门左右,理工农医类20门左右,人文社科类20门左右;建设省级一流人工智能国际化通识课程5门。

(二)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课程。面向人工智能紧密型专业学生开设,重点培养学生的机器学习、计算机视觉、自然语言和机器人等专业核心技能。2026-2027年,认定省级一流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课程50门;认定省级一流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国际化课程5门。

(三)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课程。面向相关专业学生开设,基于需求导向,通过智能制造、智慧医疗、数字金融、智慧农业等各行业领域场景的项目驱动式教学,提升学生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与创新能力。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的实践学时占课程总学时40%以上。2026-2027年,认定省级一流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课程100门;认定省级一流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国际化课程5门。

二、建设原则

(一)强化顶层设计。系统谋划一批名师名家人工智能通识课程,全省遴选优质师资力量,通过共建共享,带动省内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水平的提升。

(二)实施分类建设。结合学校实际,针对研究型、应用型高校分别面向人工智能紧密型专业、理工农医类专业、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,分层分类开展人工智能课程建设。

(三)坚持多方协同。强化产教融合,鼓励高校联合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,紧密围绕实际应用场景开展课程建设。强化校际协作,鼓励跨校打造优质人工智能课程。

(四)坚持应用为王。课程建设应强化实践导向,通过项目驱动、案例分析、实习实训等多种形式,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人工智能的素养和能力。

(五)体现浙江特色。结合浙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布局、技术创新和实际应用,紧密对接“315”科技创新体系和“415X”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,培养更多适应我省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,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型人才。

三、推荐条件

推荐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、专业课和通识课等独立设置的本科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课程,课程可采用线上、线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教学形式。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、学、评等课程不在推荐范围。推荐的国际化课程还须为面向国际学生开课的全英文授课课程。授课教师具有丰富的来华留学教学经历和优良的跨文化教学能力。

推荐课程在认定前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,并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者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,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,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、良好的教学效果,并承诺入选后将持续改进。课程在以下方面具备实质性创新,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价值。

(一)教学理念秉持先进。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,充分理解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,将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必要环节,以课程育人为主渠道,通过覆盖全面、适应性强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,全面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。

(二)教学内容与时俱进。充分考虑学校培养层次和学生专业类别的不同,有针对性的开展课程内容建设,通过人工智能与专业知识的有效融合,助力各专业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培养。紧密跟踪人工智能前沿新技术,鼓励将人工智能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最新成果纳入教学内容,提升课堂教学的前沿性。

(三)教学团队能力突出。充分发挥名师名家的示范引领作用,积极引导国家级、省级教学名师和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人才领衔课程建设,强化产教融合,打造优质课程教学团队。鼓励跨校、跨学科、跨行业共建人工智能课程。课程团队教学改革意识强烈,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,强化教学研究,定期集体备课,有力提升人工智能课程教师队伍的授课水平和授课能力。

(四)教学组织与评价突显学生中心。以学生能力成长为中心,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,围绕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的达成改革教学评价。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创新教与学模式,增强师生和学生间的互动和资源共享,及时反馈以提升教学效果。加强研究型、案例式、项目式学习,改革评价方式,通过真题真做,提升课程学习的高阶性、创新性和挑战度。

(五)质量保障助力课程建设。加大课程建设保障力度,支持开展人工智能课程平台和实习实践平台建设,切实满足学生课程学习和实习实践的需求。加大优秀课程和教师的激励力度,提高教学业绩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的权重,营造重视人工智能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良好氛围。加大对全英文人工智能课程及其国际化教材的建设支持力度。

四、2025年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申报工作安排

(一)申报范围

2025年开展省级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申报工作,采用先建设后认定的方式,其中规划类课程15门左右、遴选类课程35门左右。规划类课程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全省名师名家共同建设,课程形式为线上课程。遴选类课程由各高校自主申报,课程形式为线下课程或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。所有省级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须在2025年秋季学期面向大一新生开课2026年底前至少完成两个完整教学周期。省教育厅将对课程组织验收,结合课程建设完成情况和实际课堂效果进行认定。

(二)申报名额

省级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遴选类实行限额申报,学院可向教育厅推荐1门,各二级学院(部)申报名额不限。

申报课程授课教师要求政治立场坚定,师德师风良好,课程负责人须为申报高校正式聘用的教师。

每位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限申报1门,作为团队主要成员限申报2 门。

(三)材料报送

1. 课程负责人于2025217日前通过教发中心数治平台(http://zjgsu.zlgc2.chaoxing.com/)申请,提交《浙江省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申报书》(附件1),命名按照授课教师+课程名称+申报书的形式。

2. 各二级学院(部)于2025218日前完成对本学院(部)申报项目的审核,于2025219日中午12时前将电子版申报表(附件1)、汇总表(附件2)以学院(部)为单位发至hnn16@126.com邮箱,并于223日中午12时前纸质版申报书(一份)和汇总表盖章送至综合楼219办公室黄老师处(69936146/短号668516)。

各二级学院(部)作为课程建设主体,要合理统筹,严格把关,择优申报,确保申报课程内容的科学性、先进性和实用性。鼓励跨学院(部)开展课程建设,提升课程建设质量。

 

附件:1. 浙江省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申报书

2. 浙江省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申报汇总表

 

 

教务处

2025126



材料提交时间:
2025-01-25至2025-02-17
此次申报参与的项目类型如下,点击进入在线申报: